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花卉点叶的正确方法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花卉点叶的正确方法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恽寿平花卉册使用了什么的手法?
恽寿平(1633年-1690年),初名格,字寿平,号南田,又号云溪外史、白云外史,武进(今江苏常州)人。清代著名画家。他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,是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。“没骨”写生花卉画法,作为中国花鸟传统画法之一,湮没了几百年。恽寿平大胆进行挖掘,“斟酌古今,以北宋徐崇嗣为宗,一洗时习,独开生面”。他创造性地恢复和发扬了“没骨”写生花卉的传统,给花鸟画坛注入了新的生机,使得“勾花点叶”派末流为之一扫,赢得了众多的追随者。
恽寿平在其《画跋》中说:“没骨牡丹,起于徐崇嗣,数百年其法无传。余为古人重开生面,欲使后人知所崇尚也。”他创造性地发展了“没骨法”,这一画法的产生,引起宫廷贵族、朝野名流的竞相仿效,在常州一带甚是风行,开创了“没骨写生花卉”一派,即“常州画派”。
“没骨法”是“不用勾勒,则染色无所依傍”之法。恽寿平用色,既不是传统的写意平涂,也不是单纯地色彩渲染,而是对色、水、粉、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研究,将成熟的山水画技法、写意花鸟画技法运用到“没骨法”花卉写生上来,以达到自己所追求的“曲尽造物之妙”的效果。
“没骨画”最高妙的地方就在于如何用水,这一点使恽寿平极大地发展了“没骨画”技法。他根据花卉的特性、生长季节和时间变化,恰当地***用水晕的表现手法,从湿润到枯竭,将花卉的生长变化巧妙又恰到好处地描绘在画面中。不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,他的水晕方法使色与水交替晕染,浑然天成。水本无色,而在他的笔下,水能变成无数种颜色。恽寿平在题画中说:“得笔法易,得墨法难;得墨法易,得水法难”,其花卉写生正是在这个最难点上取得了突破。恽寿平的花卉画,还追求“笔不到处”的无色之色。
什么是吴门画派?
吴门画派,是中国明代中期的绘画派别,亦称“吴派”。因苏州为古吴都城,有吴门之谓,而其主要代表人物如沈周、文徵明、唐寅、仇英、张宏等名家,均属吴郡(今苏州)人,故名。
吴门派在山水画上成就突出,无论对元四家或南宋院体绘画,都有新的突破。在人物画和花卉画方面也各有建树,除仇英外,另外3人尤其注重诗、书、画的有机结合,使文人画的这一优良传统更臻完美、普遍,有力地影响了明代后期直至清初画坛。
吴门派形成后,其派系世代相传,绵延不断,其中文徵明的学生和子孙即达30多人。在吴门派后期画家中,著名的有陈淳、陆治、钱榖、陆师道、周天球等人,其中不少人在某些领域有新的发展。
如陈淳发展了水墨写意花卉画,周之冕创造了钩花点叶的小写意花鸟画法,陆治以工整妍丽的花鸟画著称于世。另外,谢时臣的粗笔山水,尤求的白描人物,周天球的水墨兰石,均别开生面。
吴门画派
中国明代中期的绘画派别,亦称“吴派”。因苏州为古吴都城,有吴门之谓,而其主要代表人物如沈周、文徵明、唐寅、仇英等,均属吴郡人,故名。
在吴门派崛起之前的明代初期,江南苏州、无锡地区已经有一批画家,如杜琼、刘珏、陈汝言、徐贲、陈暹等人,他们大都擅长诗文,有较高的文学修养。绘画上主要继承元代黄公望、王蒙传统,创作以笔情墨趣为主的文人画。他们的艺术给吴门派的开宗人沈周以直接或间接影响,故可称为这一画派的前驱。由于当时受皇室赏识的宫廷院体绘画以及别具一格的浙派称雄画坛,杜琼等人的作品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注意,他们的主要活动为文学创作,故未自成派系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花卉点叶的正确方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花卉点叶的正确方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